7月下旬,yl23455永利官网赴西北干旱盐碱地设施番茄高质量发展调研服务队,奔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,聚焦当地盐碱地设施农业发展之道,走访田间地头与企业基地,用专业视角记录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
科技破解“返盐”难题:智能管理与循环利用的创新实践
调研团队首先走进火集村富民种植合作社,连片的大棚沿着盐碱坡地铺开。合作社负责人马存福介绍,“这是我们的智能滴灌系统,管道埋在根系周围,传感器测到盐分高了就自动加大水量洗盐,既保作物水分,又能控盐,比以前漫灌节水一半多。”科学管理让盐碱地作物品质稳步提升,成了周边地区学习的范例。
团队随后来到火集村设施农业示范基地。大棚内,一层层种植架整齐排列,技术员指着基质袋介绍:“这些基质是用当地玉米秸秆、羊粪混合脱硫石膏配成的,既能降低土壤盐分,又能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。立体种植比平地栽培多利用30%的空间,效益跟着涨。”
从“不毛之地”到“致富沃土”:盐碱地设施农业的华丽蜕变
西吉县目前盐碱地设施农业已具规模,其中耐盐蔬菜、枸杞等作物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上生长态势良好,尤其是耐盐番茄、紫甘蓝、西芹、宝塔菜等品类,凭借独特的口感和耐储运特性,成了盘活闲置盐碱地、带动村民增收的重要抓手。
“别小看这盐碱地,经过改良搭起大棚,一亩地能产番茄8000斤,比种玉米强十倍。”李主任谈及“盐碱地变聚宝盆”时感慨道,科学的改良技术与设施种植模式,让曾经的“不毛之地”有了新活力。
产业兴村惠民生:家门口就业与生态修复的双赢之路
“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,现在大棚需要人手,摘菜、打包、维护设备,在家门口一天能挣百十来块,谁还愿背井离乡?”村民马秀兰笑着说。“有了设施农业后返乡就业的人越来越多,村子里也有了更多人气。”此外,还提到盐碱地种植的生态好处:“以前为了种粮,硬把盐碱坡地翻耕,越种越荒。现在搞设施农业,不毁原有植被,大棚周边还种上了沙棘,水土保住了,日子越过越有奔头。”
此次调研让团队深刻认识到,西吉火集村的盐碱地设施农业,不仅是变废为宝、发展特色产业的经济增长点,更是留住乡村人才、带动农民增收的民生工程。在这片曾经的盐碱地上,设施农业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