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l23455永利官网 - yl23455永利欢迎您
学生天地

【暑期社会实践(十九)】西农学子西吉行:黄土塬上探寻非耕地设施的“绿色生机”

来源:yl23455永利官网赴西北地区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调研服务队   作者:赵琪凌 于超奇/文 丁鑫羽/图   发布日期:2025-08-19     浏览次数:

     

为响应国家耕地保护政策,深挖西北边际土地潜力,助力乡村产业振兴,yl23455永利官网赴西北地区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调研服务队,于8月上旬深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张堡塬村,围绕“非耕地设施农业创新发展”主题,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野调查。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间,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土地,以专业视角探寻非耕地上“种”出的新希望。

暑期社会实践投稿+yl23455永利官网赴西北地区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调研服务队+西农学子西吉行:黄土塬上探寻非耕地设施的“绿色生机”图片1.jpg

瘠土何以生金?科技“钥匙”解锁非耕地潜能

西吉县坐拥广袤的黄土层,却也是传统意义上的“非耕地”——土壤贫瘠、效益低下。调研队将目光聚焦于张堡塬村的设施农业园区,试图解开这片土地焕发新生的密码。队员们发现,面对先天不足,当地采用了双管齐下的策略:一方面,通过“客土改良+增施有机肥”的组合拳,有效提升了土壤基础肥力;另一方面,大胆引入无土栽培技术,采用椰糠、岩棉等轻质基质替代传统土壤,显著减少了对有限优质耕地的依赖。

技术的赋能远不止于此。园区内,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捕捉着大棚内的温湿度变化,为作物精准调控出最适宜的“小气候”。一位技术员向队员们介绍道:“就像那边的草莓,根系扎在基质里,营养液精准循环供给,算下来比土培节水60%以上,产量反而提升了近三分之一。” 科技的深度应用,正在将昔日的“不毛之地”转化为高效生产的“聚宝盆”。

暑期社会实践投稿+yl23455永利官网赴西北地区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调研服务队+西农学子西吉行:黄土塬上探寻非耕地设施的“绿色生机”图片2.jpg

大棚里的“账本”:农户的期盼与现实挑战

深入一座座温室大棚,翠绿的秧苗映入眼帘,这里承载着农户增收的梦想。队员们与正在劳作的农户深入交谈,聆听最真实的声音。“以前这片坡地,种啥收成都不好,基本撂荒。现在建起大棚,种上了高品质白萝卜收入可比过去翻着跟头涨!”农户马大姐脸上洋溢着笑容,言语间充满了对设施农业的认可。

然而,这份“增收账”的背后,也记录着现实的挑战。多位农户向队员们坦言,设施农业虽好,但前期投入犹如一道高门槛——从建棚、购置设备到引入技术,动辄需要十几万甚至更高的启动资金。同时,精细化的管理技术和不断更新的种植知识,也让习惯了传统耕作的农户感到压力。“效益是看得到,就是开始太难,学起来也不容易。”种植户孙叔叔的感慨,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。如何降低门槛、普及技术,成为非耕地设施农业推广必须解决的课题。

暑期社会实践投稿+yl23455永利官网赴西北地区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调研服务队+西农学子西吉行:黄土塬上探寻非耕地设施的“绿色生机”图片3.jpg

黄土坡上春意闹:非耕地农业点亮旱区转型路

队员们深刻感受到,西吉县张堡塬村探索的非耕地设施农业模式,为广袤但生态脆弱的西北旱区提供了一条极具参考价值的转型路径。利用边际土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,不仅有效规避了与粮争地的矛盾,更大幅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和农民收入,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有力抓手。

暑期社会实践投稿+yl23455永利官网赴西北地区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调研服务队+西农学子西吉行:黄土塬上探寻非耕地设施的“绿色生机”图片4.jpg

带队教师李睿智在总结中指出:“西北非耕地资源禀赋独特,潜力巨大。张堡塬的实践证明了科技赋能的可行性。但放眼区域,设施水平参差不齐、技术普及度不高仍是普遍瓶颈。推动高校、科研机构的最新研发成果向生产一线加速转化,让科技真正‘扎根’黄土坡,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。” 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持续关注这片土地的发展,将论文写在西北大地上,把智慧融入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,为旱区农业的绿色转型贡献西农学子的青春力量。


编辑:李双越     终审:胡代欣